下午一点过五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一点到五点半


下午1点以后是什么时辰?

子时:23点到1点;

下午一点过五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一点到五点半下午一点过五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一点到五点半


下午一点过五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一点到五点半


下午一点过五分是什么时辰 下午一点到五点半


丑时:1点到3点;

寅时:3点到5点;

卯时:5点到7点;

辰时:7点到9点;

巳时:9点到11点;

午时:11点到;

未时:到15点;

申时:15点到17点;酉时:17点到19点;戌时:19点到21点;亥时:21点到23点。那么是未时。

你知道几点到几点属于什么时辰?谢谢

子:晚上11时至凌晨1时

丑:凌晨1时至凌晨3时

寅:凌晨3时至早上5时

卯:早上5时至早上7时

辰:早上7时至上午9时

巳:上午9时至上午11时

午:上午11时至下午1时

未:下午1时至下午3时

申:下午3时至下午5时

酉:下午5时至晚上7时

戌:晚上7时至晚上9时

亥:晚上9时至晚上11时

扩展资料:

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:子(zǐ)、丑(chǒu)、寅(yín)、卯(mǎo)、辰(chén)、巳(sì)、午(wǔ)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、酉(yǒu)、戌(xū)、亥(hài)

1、子:像孩子在襁褓之中。子的本义为:幼小的、卵。古代指儿女。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,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,也可以说「明天」这个「产儿」就要诞生,或者已在襁褓之中。子时,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。

2、丑:「扭」的本字,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。扭,也作转动讲。子时过后,一点至三点为丑时。夜正深,但「第二天」已经开始了。无形之中,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--夜幕即将被转过去,白天即将被扭过来。

3、寅:有说像黄泉欲出,又说像双手捧矢,即「引」的古字。引,可释为牵引、、引起、离开。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,正是黑夜即将离开,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。

4、五点至七点为卯时,天亮了,太阳冒出来了,人家的门该打开了。卯时,黑、白不再混淆,而是断然分开的。

5、辰:有说像贝壳形。云气之上有日,为「晨」;无日,则云气弥漫。夏日的早晨,七点至九点,大雾茫茫。

6、巳: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;又说为蛇的象形。上午九点至十一点,雾气消失,正是暖融融的时刻,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。

7、午:有说像木杵之形,「杵」的本字;又说为「牾」,抵牾为矛盾。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,木杵没有影子,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。古人依形造字,又依形取义,以形、义命物。由此,日中的时候,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。

8、未:像树木枝叶重叠,物长成后才有滋味。「味」的本字。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,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,树木才会枝繁叶茂、果子才能成熟。成熟的果子,才会有滋有味。

9、申:有说像闪电形,又说为「神」。十五点至十七点,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。古人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,以为神在天上为之。

10、酉:像装酒的坛子,「酒」的本字。十七点至十九点,傍晚时分,劳作了一天,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,就简称「酒时」吧。

11、戌:人、戈会意,指人持戈(武器)守护。十九点至二十一点,酒足饭饱以后,一家老小该入睡了。但是不能大意,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,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。

12、亥:有说像猪,「豕」字的变体。有草根-说。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,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,要想猪肥,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。此外,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,那是猪的饲料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下午一点半是什么时辰?

下午一点半是未时。因为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。2个小时是1个时辰,依次类推,下午一点到三点是未时。所以下午一点半是未时。古时时辰具体划分:

1、【子时】夜半,是十二时辰的个时辰(23时至01时)。

2、【丑时】鸡鸣,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(01时至03时)。

3、【寅时】平旦,夜与日的交替之际(03时至05时)。

4、【卯时】日出,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(05时至07时)。

5、【辰时】食时,吃早饭时间(07时至09时)。

6、【巳时】隅中,一般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(09 时至11时)。

7、【午时】日中,又名日正、中午等(11时至13时)。

8、【未时】日昳,太阳偏西为日跌(13时至15时)。

9、【申时】哺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等(15食至17时)。

10、【酉时】日入,太阳落山的时候(17是至19时)。

11、【戌时】黄昏,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(19时至21时)。

12、【亥时】人定,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(21时至23时)。

十二时辰制出现于先秦。昼夜各五分。

据《隋书.天文志》,昼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来表示)。即更点———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,亥时作为二更,子时作为三,丑时为四,寅时为五更。把一夜分为五更,按更击鼓报时,又把每更分为五点。

每更就是一个时辰,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即120分钟,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。由此可见“四更造饭,五更开船”相当于现在的“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,3时至5时开船”。

下午一点是什么时辰属于什么

下午一点是午时。

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,以地支纪位,即十二生肖中的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。子时23-1点,丑时1-3点,寅时3-5点,卯时5-7点,辰时7-9点,巳时9-11点,午时11-,未时13-15点,申时15-17点,酉时17-19点,戌时19-21点,亥时21-23点。

西周时就已使用十二时辰制。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下午一点是什么时辰

下午一点是未时。

未时,十二时辰之一,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。此时太阳蹉跌而下,开始偏西,故又谓之日侧、日映。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的。十二时表时独特、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,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。

传统计时单位,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,每段叫做一个时辰,合现在的两小时。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,从半夜起算,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,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。

宋·苏轼《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》:“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,虽每遇潮上,闭得一两时辰,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,自须先期出入,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。”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媚座》:“昼短夜长,了三个时辰了。”现代·曹禺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半个时辰前,他陪伴天子酣宴。”

时辰的古代意义

古代劳动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、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,比如鸡鸣、平旦、朝食、日中、人定等,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,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。比如,给甲乙两字配上木、给丙丁两字配上火、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、给庚辛两字配上金、给壬癸两个字配。

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。在古代,人们用“铜壶滴漏”的方法计时,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,即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。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,一点到三点为丑时,三点到五点为寅时,其余的以此类推。

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,所以,当钟表刚刚传入时,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“大时”,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“小时”。以后,随着钟表的普及,“大时”一词也就消失了,而“小时”却沿用至今。

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。播水壶分二至四层,均有小孔,可滴水,后流入受水壶,受水壶里有立箭,箭上刻分100刻,箭随蓄水逐渐上升,露出刻数,以显示时间。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。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所以“午时三刻”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 43.2分

旧有“午时三刻开斩”之说,意即,在午时三刻钟(十五分钟到正午)时开刀问斩,此时阳气盛,阴气即时消散,此罪大恶极之犯,应该“连都不得做”,以示严惩。阴阳家说的阳气盛,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,并非是正午盛,而是在午时三刻。

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,亦即是斩刑有轻重。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,让其有做;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,必选午时三刻开刀,不让其做。皇城的午门阳气也盛,不计时间,所以令推出午门斩首者,也无做。

全国数学高考真题 全国数学高考试题
上一篇
跨行转账手续费收费标准_跨行转账手续费
下一篇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@qq.com 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推荐